傳統(tǒng)咬合樁是指采用機械磨孔、套管下壓、套管內抓斗取土,現(xiàn)澆混凝土灌注,樁與樁之間相互咬合(相交)排列的一種基坑圍護結構形式。就目前技術條件而言,傳統(tǒng)咬合樁是國內較成熟的施工工藝。但是,在實際施工中,傳統(tǒng)咬合樁施工工藝仍有許多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
(1)傳統(tǒng)咬合樁施工中咬合成敗主要依托于超緩凝劑的效用,一旦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干擾,A樁成樁時間超過緩凝劑緩凝時間,將導致施工B樁咬合成樁失敗,影響工程質量并引發(fā)各種工程事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2)由于采用超緩凝劑,混凝土初凝時間延緩,雖然有利于咬合切割,但是也埋下了B樁咬合施工的過程中受動水沖刷作用降低A樁樁身混凝土質量的隱患;
(3)傳統(tǒng)咬合樁施工機械由于其自身動力及套管下壓模式的局限當遇到較堅硬的大面積地下障礙物時將束手無策,此時只能先進行清障工作,隨后回填好優(yōu)質土方后再進行施工,該過程既延滯了工期,也帶來很大的經濟浪費。
硬法切割咬合樁施工工法在傳統(tǒng)咬合樁施工工藝基礎上,通過先進的設備機具使用360度全回轉套管機或/和FCEC雙回轉套管機,采用硬切割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驟大致與傳統(tǒng)咬合樁施工方法相同,即采用咬合樁施工機械先施工鋼筋混凝土樁(B樁)兩側的2根無鋼筋籠的素砼樁或有方籠的(A樁),等A樁樁身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再用全套管施工機械按設計要求切割A樁成孔,然后下放鋼筋籠并灌注混凝土形成咬合樁。這種新工藝從原理上講有兩點最大的突破:(1)避免了采用超緩凝混凝土咬合樁工藝在完成切割咬合時,容易產生相鄰孔混凝土管涌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造成質量事故,同時由于采用了常規(guī)混凝土,降低了對混凝土的要求,節(jié)約了成本。(2)由于采用硬切割工藝,允許混凝土A樁強度正常發(fā)展,無需依賴緩凝劑控制混凝土3d強度值不大于3MPa,并且不會出現(xiàn)由于單樁成樁時間過長(超過超緩凝劑能夠控制的混凝土凝結時間),A樁混凝土強度超過10MPa導致無法進行B樁咬合施工的弊病,具備超強切削能力的成孔機械對付終凝后的C30以上混凝土是綽綽有余。
硬法切割咬合樁施工工法可以擴充既有的圍護施工技術,并提高在復雜地帶成樁的技術水平,特別在環(huán)境保護和提高社會經濟效益上有著顯著優(yōu)勢,是一種集清障、止水和圍護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綠色圍護施工技術。